白狼王神形俱灭的事,在禹江省阴司界流传震动着,但是外人想向神道打听此事,这些阴司正神个个都讳莫如深,没有做进一步的传播。
关于疑似高人操纵雷劫,使得白狼王神形俱灭的事,暂时在阴司界内部文件里流传着,机密等级不低,至少是县城隍一级才能沟通幽冥,察知“真相”。
真相其实也是模糊不清,只言片语,可透露的内容,确然使人惊骇。若是扩散在神道之外,于阳间修行界,定会引起轩然大波。
幽冥地府的朱袍判官更是深知此事的可怕,如果那位高人为大梁朝所用,或者掌控雷劫的法门给大梁朝知晓,那么大梁朝对道门佛门的压制,还要更上一个台阶。
以往镇魔司对修道人压制极大,可是一旦到了显圣,乃至鬼仙的级别,压制力就没那么大了。
尤其是鬼仙,道术层出不穷,逍遥自在。哪怕遇上武圣,占据有利地形的情况下,只要不给武圣近身的机会,大有机会把武圣耗死或者困住。
这类存在,简直超脱世俗,藐视皇权。
人间王朝的法律,根本将其无法束缚,甚至都难以招揽。
真惹急了,把道统搬到海外去,不时袭扰边境,大梁王朝也只能望洋兴叹。
这种事不时没发生过的先例。
大梁太祖开国时,就有鬼仙支持另一位豪杰,反抗他的统治。那太祖也非常人,性格刚硬,将对方驱逐海外。
那鬼仙便在海中纠结人马,与大梁作对。
饶是以大梁太祖之能,也受不了对方从海上向陆地甚至经由江河,对内陆的袭扰,于是开启海禁,成为祖制。
海禁一开始还能执行下,如今大梁开国近两百年,因为海禁的缘故,临海的士绅豪强大量参与走私,肥了自己腰包,又不用缴纳赋税,愈发做大。成为捍卫祖制的团体,每逢朝廷想开海,开辟财源,都会受到他们大量的阻拦。
更把与他们利益相关的读书人推向前台施压。
有人更做出雄文,谈笑以死,意气洋洋,名噪天下。
由是士林清谈,务虚之风,在近年来越演越烈。而梁帝精于权术,使朝堂趁势分出清流浊流两派,相互斗争,为帝王平衡之道,掌控权柄。
而路提学等人又是清浊多年斗争后,崛起的第三派,介于清浊之间,以实干为主,外人称之为实干派。
不过他们缺乏统一的思想,需要一位接近圣人的大儒,将自身的目标与儒家济世的学问主张结合起来。
否则缺乏纲领,始终难以凝聚。
只能在清流浊流间,左右摇摆。
顾提学也算是这一派的人,但为人比较随波逐流,厌恶派系斗争。
但他做了提学,总要做出一些成绩出来。
新官上任第一把火,烧到了府学头上。
这次陵州府府学的岁考,他要亲自审查,将那些滥竽充数的士子给抓出来,立为典型。
若是最末等,有被削去学籍,失掉秀才功名的风险。
当然,顾提学不是不给人机会。
先把风放了出去,留给士子们准备,岁考在月底举行,大约还有十天左右。
这消息一传出去,王孚当即急坏了,冒着凄风冷雨去找秦川。
“留仙,麻烦大了,你这么还老神在在的。”
秦川抿了口热茶,笑着说:“你也喝一口。”
“我哪里喝得下。”说话间,他喝了热茶,顿时浑身暖洋洋的,真舒服。王孚举着空杯子道:“清清姑娘,再来一杯。”
真香啊,这茶。
清清抿嘴偷笑,王公子好有趣,每次自打脸,都间隔不到一个呼吸,让人来不及取笑。
公子把他称为真香达人。
王孚咕噜咕噜再喝一口,顿时热气蒸腾,没那么怕了,问:“留仙,到底怎么说?”
秦川:“王兄,似你这等豪富之家,科举依旧艰难,但伱有没有想过,黄家为何屡屡能出举人进士,难道黄家的人生来就聪明,科举考试很厉害吗?”
王孚心想:“那不然呢。”
虽然嘴硬,但他还是承认黄梦这小子做八股文章有一手。
这大概就是家族的天赋所在。
“那肯定不是,我看那黄梦就傻兮兮的,一副呆样。”
秦川轻轻颔首,又笑着摇摇头,“那也不至于,不过像那些诗书之家的士子,在我看来,跟王兄一般,都不算真正有科举天赋的人。”
这话是实话,他也不是针对谁,陵州府有一个在科场上能和他打的吗?
天赋高到一定程度,看谁都是菜。
下饭的菜。
“留仙说的是,要说我读书的天赋不好,我也不是不认,你说那些傻子都能跟我一个档次,考中秀才,足见科举这玩意,肯定有漏洞,不能真正选拔人才。”
王孚深以为然。
留仙不愧是他知己。
不过他不得不承认,留仙品味比他高一点。清清这样好看的婢女,找遍陵州府都找不出第二个来。
但他向秦川打听了一下清清还有没有姐妹什么的后,便不再有期盼。
因为秦川暗示他,清清不是人。
不是人还能是什么?
王孚顿时表示,自己是没那个福气。
还是留仙厉害,怎么一点不见虚呢。
一定是他练功不够勤快的缘故,回去就加练。
老是靠药物,不能展示真正的大丈夫风采。
秦川微笑道:“不错,其实科举的出题方式虽然多种多样,可是四书五经的内容就那么多,千百年来,早给人研究透了。只要学会总结,找出出题破题的套路和规律,再钻研一下主考官的喜好,乡试不说名列前茅,但中个举人,还是简简单单的。黄家这一类人家,肯定对科举文章有所总结,从小了解做题的套路,如此熟能生巧,应试时自然成竹在胸,能将水平稳定发挥出来。”
做题做得多了,就不怕遇见难题生题,了解套路后,破题就能熟极而流,举重若轻。
说白了,参破科举做题的套路后,这就从一个考聪明才智的考试,变成了一个考察勤奋的考试。
只是寻常人家不可能有那样的资源。
就算王孚,这方面门路都很难找到。
王孚道:“原来如此,只是如何找到套路呢?”
秦川这时候拿出一个小本子,上书着——“科举制艺”四个字。王孚翻看,上面记载着秦川的科举心得,字字句句,鞭辟入里,一目了然。
哪怕他这样的天赋,都能看懂。
这是秦川这段时间,闲暇时准备的小本子。
跟话本不一样,毕竟话本终归是一时的热度,来得快,去的也快。
但如果这本科举制艺,若是效果不差的话,不怕天下读书人不买,日日夜夜钻研苦读。
届时文气当如泉水一般,源源不断。
而且一旦效果显著,甚至还能卖钱。
其实科举制艺类的教材,这个时代已经有了,可是秦川这是熟读明史八股文合集,总结出来的,几百年的精粹积累,试问当世谁能挡得住?
他不生产文章,只是异界的缝合怪和搬运工。
当然,这里面也确实有秦川精心总结的套路。
只是再如何完美的理论,实际运用中,肯定会出现问题,实践出真知。即使没有顾提学这次雷厉风行的岁考,秦川都打算找借口让王孚试验一番。
毕竟王孚的水平在那里,如果他都能有显著提升,说明科举制艺这个小本子,就跟九阴真经一样,乃是科场的绝世秘籍了。
而且能从易到难,修炼成绝顶高手。
何况,其他士子一看王孚都行,肯定趋之若鹜,信心百倍。
即使有人盗版印刷,可是只要东西传播出来,秦川也能获得文气,知名度甚至能逐渐扩散到大梁朝两京十三省的大部分地方。
无论是话本,还是千古奇文,论份量,根本没法跟科举八股相比。
无他,利益使然。
王孚饶是对科举八股,差不多等于十窍通了九窍,一窍不通。
但眼力还是有的。
他就像是自己做菜不行,可从小那么多先生教导,品菜还是可以的。拿着“科举制艺”的小本子回去,如获至宝的钻研。
晚上妻子吴氏刚做了一件新的肚兜,邀请他鉴赏一番,他都置之不理,一味苦读。
吴氏寻思,这冤家是有心无力,还是转了性子?
问清缘由,才明白丈夫是醉心科考,而且获得一本绝世秘籍。本来她觉得是丈夫搪塞,知道是秦川相赠的科举心得,便再无疑虑。
陵州第一才子,未来乡试黄榜上板上钉钉要中举人的人,所传心得岂是寻常。
她还细心叮嘱王孚,切莫泄露机密,让人偷学了去。
吴氏更是打心眼感激秦川。
她出身蜀中吴氏,乃是诗书之家,很清楚这类科举心得,都是传家宝,绝不外传,秦川肯给他丈夫观摩,恩德之大,实是难以言表了。
她当初听说要千里迢迢远嫁,心里还不高兴,可是家里有一位奉道的长辈劝她,说看过王孚的面相和生辰八字,乃是有福之人,而且还是上一辈早就定下的亲事,怎可反悔?
原来王员外在崂山学艺时,认识了吴氏的祖父。
吴氏祖父是崂山太清宫的道士,出身内院,地位远非青云道长可比。虽然王员外没有仙缘,还是对他另眼相待。
(本章完)